艺术世界 | 廖雯:谁是艺术世界的未来之星? 推荐人:冯博一

冯博一, ArtReview艺术世界, August 30, 2024
在2024年,面对愈加多元并逐渐分化的艺术世界,我们何以评判哪些艺术家将拥有远大前程? 
 
从 2007年 ArtReview 国际版首次推出“FutureGreats未来之星”这一专题栏目开始,“未来之星”便被塑造成了艺术世界的潮流风向标。这份名单既是一种对未来的预测,也是对当下艺术实践的评判、鼓励和期许。预言一旦被说出,它便成了一种作用于当下的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更愿意把“未来之星”的名单当作是一份“激励者名录”,而非某种致力于代表或塑造权威与共识的榜单。
 
每位在艺术行业工作的人都有自己评判未来之星的标准和偏好。ArtReview中文版的编辑部成员也是如此、在讨论与评价今天的艺术创作时,我们各有关注的侧重点,并常常无法在意见上达成一致。但每次关于创作的坦诚交流都会带来启发,这些启发有时是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新思路,有时更关乎我们自身——我们在表达对艺术的感受与喜恶时,也在分享自己的价值观、美学认知、智识和经验。因此,ArtReview 中文版编辑部把这期“未来之星”特辑视为展开关于当下艺术的对话的契机。
 
在筹备这期杂志的过程中,我们邀请了众多艺术家、策展人和艺评人与我们分享在他们看来值得更多关注的艺术家,并收集了一份比想象中要更加异质与多元的艺术家名册。最终的艺术家名单并不是“未来之星”这项工作的重点。给我们带来最大启发的是每位推荐者如何用他们的语言去阐述自己所珍视的艺术的品质,以及被推荐的艺术家们如何映射了这些品质,并通过自身鲜活的创作超越我们所能想象到的任何职业化的标准与评价机制。
 
在这一期杂志中,你将看到9位“未来之星”的创作——9位推荐者慷慨地与我们分享了他们眼中这些艺术家的闪光点,以及他们为何相信这些艺术家未来可期。这些坦诚的分享帮我们打开了理解当下艺术的视角,也开启了关于未来的对话。当然,由这9位艺术家组成的名单绝不是这场以“未来之星”为名的对话的终点。通往未来的旅程才刚刚开始。在此,我们也真诚地邀请作为读者的你,加入这场关于理解艺术、自我与他者的开放对话。
 

 
廖雯 推荐人:冯博一
 
我和廖雯不熟,我们只是在我2021年策划的“飞去来器——OCAT 双年展”上见过面。她的《风穿过我们的身体》(2021)等三件装置作品参加了于渺策展的“百物之息”单元。印象中,她作品中潮湿的土壤、猩红的水洼和植物缠枝的意象、仪式化生成的丛林互济的自然生态,弥漫着女性的气息,润饰着她的身体空间,好比遮盖亚当夏娃身体的无花果叶蔓的纹饰。这是身体和欲望的泛文化表述方式。
 
今年,在廊坊新绎美术馆开馆展中,我作为“青年艺术家提名展”的提名人,推荐廖雯参加此次展览。开幕式,我没有去,她也没去,可谓阴差阳错!前些天,我特意去看了她的作品,几束射灯之下的畸形身体,让作品现场在灰蒙、寂静的氛围中静穆得有点疹人,整个空间仿佛是一间开放的解剖室;透过闪烁的浮尘,可以发现她们曾经神经兮兮的存在。
 
因为没有机会面对面说话,我反而对廖雯的作品有了不受干扰的、直接和感性的了解——如同从旁观者的角度看美国电影《某种女人》(2016),想象一种接近现实中她生活的样子。
 
即目而望,廖雯将身体的扭曲沉淀为“裸”的底色,在金属加固的结构里,构造了器官乖张的轮廓,间或刺破天际,促使我感受到破裂、压抑和重置的视觉张力,潜隐一种危险和不安的处境。甚至,这里凝聚着一种被束缚的能量,而这个能量是有重量的,既纠结于矛盾的角逐,又掣肘于对抗的平衡——恰如她的一次个展标题“接近坍塌的平衡”。她的视觉修辞不仅在她作品的对应关系中,还需要在她所规约的“聚合”中,不断被思考、探索与投射于超越女性经验的现实。远离现实使她的艺术保留了寓情的细末微节,以及她对身体色泽的抚慰,凸显了作品的质感与神秘。这种异质同构关系的吸附,更可以让人感受到她作品里沉默中的骚动,冷意中的热烈,无常中的永恒·……可谓是一种在内心折射的抽象表现。她对媒介、形式语言和手作的迷恋,代偿了作品本身的物质性,并成为她一直以来专心致志的工作。
 
廖雯在自述中说,她更多的创作来源于古希腊妇女节、阿都尼亚节,以及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治疗女性歇斯底里症的仪式.·…这我倒没有看出来。不过每位艺术家在知识积累及实践的过程中,都有其青睐的艺术家,包括传统文化资源——这是常识。其实,廖雯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对经典艺术所形成的认知方式和叙事规则的拆解,或在经典的内部处理经典,用残留在经典中的能量破坏其中的控制力,改变经典作品中力量的方向。这已然是她惯用的一种带有后现代性的艺术创作方式了。
 
廖雯将炽热转化为形而上的纯净光洁,其中包括视觉语言与精致形式的内在基因。我诧异于她的隐忍与坚韧,年轻、痩弱和腼腆的她的身上有着一种偏执的气质和倔强的性格,还有一种不被影响和免于焦虑的自在,看似轻盈却同女巫一般的无所顾忌。她总是以一种冷静的目光,剥开那个看似异同分明的身体假面,在两相对立之间抽离、审视“具身”的幽微和存在的模糊。也许,正是在她规约的塑造中,男性的阳刚在无形中受到了闹割,并在骨肉皮的缠束及厮磨中,造就她手下极度的变异、紧张和冲突,释放出她所认可的一种诡异,抑或残忍的诗意。
 
廖雯的作品,不知为何总让我想起法国女性作家弗朗索瓦·萨冈的成名作《你好、忧愁》(1954)。在捕获“九后”同龄人心理路程的锚点上,廖雯好像赢得轻而易举。她在与自我的相处和对峙中,逐渐完成了对自我的接纳、确认,并且在系列作品的间离中不断重逢。作品在已经成为身体政治或身份的标识之余,还有资格作为一种心绪和情感的附加值,在喧嚣的混世里浓缩了她无所谓的自我表现与独领风骚。或许,这才是我关注并推荐廖雯的主要理由吧。
 

 
廖雯,现居香港,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廖雯以雕塑、表演和影像为媒介。她没取来自木侧学、神话一仪式人类学、医药学、艺术史的养分,思考投射到身体上的社会秩序、技术与权力的规训。其创作兼具原始与未来感,展露身处问限阶段的不安定,以想象未来身体的可能性。她将于今年9月在胶囊威尼斯举办个展,并于2025年在瑞士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前往瑞士进行驻地考察。
 
冯博一,独立策展人,评论者。
 
谁是艺术世界的未来之星? [J]. 艺术世界 ArtReview,2024 (秋季刊):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