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为这些年轻艺术家贴上“同质化”“扁平化”或“潮流”的标签,而是试图将他们可能面临的争议性问题,以及最真实的创作想法完整地剖析和呈现出来。
就像当我们问到是否在意观众的评价时,出生于1995年的艺术家孙萌直言,“我会好奇观众的看法,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太有机会收到观众的反馈。”
的确,这一代艺术家面对质疑时的回应很多时候都被遮蔽了,他们对于艺术的思考和精神状态令我们相当好奇。为什么纷纷选择出国接受艺术教育?海外留学和本土接受教育的艺术家创作面貌究竟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如何看待同代艺术家群体的创作,以及外界对其创作面貌同质化的舆评?
面对以下这10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对于自我和时代的认知。
01 为什么选择出国接受艺术教育?
……
闫欣悦:本科我在国内读的是美院油画系,因为绘画毕竟是西方传来的,所以毕业后打算去欧洲读书,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他们那边的绘画历史和绘画方式,开阔一下眼界。
……
04 艺术家的基数暴增,出头越来越难了?
……
陶斯祺:艺术家群体的快速扩张确实创造了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期待能看到更多新鲜的东西。
出头变难,更多是因为当下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让艺术市场收缩,变得更加保守,这给年轻艺术家带来了更多困难。
……
07 “个人私密小情绪有点无聊”,“画家成了制图师”,你怎么看?
……
陶斯祺:这种说法非常主观。尽管某些私密的表达会被认为难以引起共鸣,但个人情感和经历往往是艺术家最强大的灵感来源,这种私人体验可以被巧妙地转化为普遍性主题,重要的是艺术家以何种方式去表达。
比起作品的广度,我更在乎它是否能沉到表面以下,去往情感的深处,许多伟大的作品非常个人化,但它们超越了个人经验,触及到了身份、记忆和身体的主题,抓住了人类脆弱的本质。
……
08 95后艺术家,有哪些区别于前几代艺术家的特征
……
闫欣悦:95后这一代画家在作品上的表达更自由了,海外的这代年轻艺术家貌似不会被自己的文化背景所束缚,更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