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Art | Tao Siqi, Yan Xinyue: Are post-1995 creators becoming increasingly homogeneous? How they respond to these ten questions

天琪、朝贝, Hi艺术, August 15, 2024
我们的讨论开始于油罐艺术中心的最新群展“跨级社区”。30位参展艺术家,平均年龄不到29岁,以95后为主,最年轻的一位出生于2001年;而展览背后的策划者陈鋆尧,同样是年轻的95后策展人。
 
这些艺术家中的绝大多数都有着非单一的文化背景,要么出生在国外,要么有在海外的留学和生活经历。
 
剧烈的全球化变迁、信息技术的革命、享受到时代红利的父辈们提供的物质资源,造就了这一代艺术家普遍的生存情境。
 
谈到这一代艺术家的成长环境,陈鋆尧说:“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前二十多年中,所接受的思潮一直是文化多元主义、倡导全球化的包容和共享;但这几年,当我们开始真正走入社会时,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却是割裂、隔绝、冲突和封闭,逆全球化的趋势是如此明显,让我们这代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颠覆和迷茫。
 
而拥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和表达路径,且身处于同一条“赛道”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作品面貌几乎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的争议。
 
就像参展艺术家王凯凡的回答那样,“我们既要保持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允许自己在某些方面跟别人相似。”
 
不过陈鋆尧并不这么认为。“或许某些作品的题材、风格会有类似之处,但这只是视觉表征的相像。所谓的‘同质化’实际上表现在另外一个维度:艺术家们更关注个体的情绪,也就是说,他们的创作很多时候是向内坍缩的,而不是向外扩张的。
 
在陈鋆尧看来,造成这种创作“向内”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由于大家拥有非单一的文化背景,艺术家可能觉得自己既不属于出生的地方,也不属于现在生活的地方。
 
举例来讲,一个在英国生活的中国艺术家,ta如果关注国内的问题,或许会因为自身的不在场而站不住脚;而如果关注英国本土的问题,ta又算少数族裔,和本地的链接相对比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可能自然而然地转向个人内在的探索。
 
第二,这一代人接触到的信息和话题太多了,无限选择实际上可能意味没有选择,艺术家能做的可能就是向内去探索,去深入和提纯一些非常私密的情绪和情感。
 

我们不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为这些年轻艺术家贴上“同质化”“扁平化”或“潮流”的标签,而是试图将他们可能面临的争议性问题,以及最真实的创作想法完整地剖析和呈现出来。

 

就像当我们问到是否在意观众的评价时,出生于1995年的艺术家孙萌直言,“我会好奇观众的看法,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也不太有机会收到观众的反馈。

 

的确,这一代艺术家面对质疑时的回应很多时候都被遮蔽了,他们对于艺术的思考和精神状态令我们相当好奇。为什么纷纷选择出国接受艺术教育?海外留学和本土接受教育的艺术家创作面貌究竟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如何看待同代艺术家群体的创作,以及外界对其创作面貌同质化的舆评?

 

面对以下这10个问题,他们的回答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年轻一代艺术家们对于自我和时代的认知。

 

01 为什么选择出国接受艺术教育?

 

……

闫欣悦:本科我在国内读的是美院油画系,因为绘画毕竟是西方传来的,所以毕业后打算去欧洲读书,能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他们那边的绘画历史和绘画方式,开阔一下眼界。

……

 

04 艺术家的基数暴增,出头越来越难了?

 

……

陶斯祺:艺术家群体的快速扩张确实创造了一个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我期待能看到更多新鲜的东西。

 

出头变难,更多是因为当下全球经济环境的恶化让艺术市场收缩,变得更加保守,这给年轻艺术家带来了更多困难。

……

 

07 “个人私密小情绪有点无聊”,“画家成了制图师”,你怎么看?

 

……

陶斯祺:这种说法非常主观。尽管某些私密的表达会被认为难以引起共鸣,但个人情感和经历往往是艺术家最强大的灵感来源,这种私人体验可以被巧妙地转化为普遍性主题,重要的是艺术家以何种方式去表达。

 

比起作品的广度,我更在乎它是否能沉到表面以下,去往情感的深处,许多伟大的作品非常个人化,但它们超越了个人经验,触及到了身份、记忆和身体的主题,抓住了人类脆弱的本质。

……

 

08 95后艺术家,有哪些区别于前几代艺术家的特征

……

闫欣悦:95后这一代画家在作品上的表达更自由了,海外的这代年轻艺术家貌似不会被自己的文化背景所束缚,更勇敢地去表达自己的经历。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