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艺博会2024

2024年6月10日 - 6月16日 

胶囊将于2024年在巴塞尔Liste艺博会上呈现艺术家陈丽同(Leelee Chan, 1984年生于香港)、克里斯·吴(Chris Oh, 1982年生于俄勒冈州)和蔡泽滨(Cai Zebin, 1988年生于汕头)的三人联展。他们将艺术、自然和人类社会历史中的物品与图像巧妙地融入作品,将永恒与瞬间交织,激发出对时间的全新感知,用历史的线索编织当代叙事。

 

陈丽同最新的壁挂雕塑《致希尔玛》(2024)是对瑞典画家希尔玛·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 1862-1944)的致敬。阿夫·克林特通过融合过去至未来的元素捕捉当下,她的洞见和无畏影响深远。她将自然、宗教、语言、民俗、艺术、科学和神秘学等错综复杂的思想和信仰凝练成一种新鲜的视觉语言,其中包含符号、几何形状、依稀可辨的生命形态和写实的意象。她极具前瞻性的绘画被誉为“一种时间旅行”。受此启发,陈丽同在雕塑中为物品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传达暂时性的可塑潜能和对待连结的开放意愿。她通过融合城市废弃物与有机材料、建筑与生物的形态、天然与人造的表面,探索如何运用创作的过程将生命力实体化。

 

陈丽同的小型雕塑作品来自她持续创作的“现代遗迹”系列。她将有机材料和当代现成物与公元4至10世纪的陶瓷冥器(中国古代随葬器物)碎片并置。这些作品以陈丽同独具风格的拼贴并置手法,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回溯她的个人历史。她儿时在父母经营的香港的一家古董店中习得了历史遗器的鉴赏与修复。无名工匠制作的古代器物、艺术家自己拾得的贝壳、漂流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五金配件……她巧妙地将这些来源不明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探究世界的物质构成,挖掘物质表面下的诗意。这些雕塑陈列于形态自然流畅的多层展台,观看作品的体验仿佛考古般充满了惊喜与发现。

 

陈丽同的小雕塑旁,展位中央的另一个展台上,是克里斯·吴的作品。艺术家借鉴了北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将其刻画在精心挑选的材料上,如贝壳、鸸鹋蛋、紫晶洞、树瘤板,每种有机材料都带有自身生命周期的烙印。他将艺术史上的人物和场景重现,点燃超脱于时间和环境之外的人类情感火花。《涟漪》(2024)中,大天使加百利的特写从流光溢彩的贝壳中浮现。这一形象的原型出自弗兰德大师扬·凡·艾克的绘画《天使报喜》(Annunciation, 1434 – 1436)。贝壳的光晕萦绕着大天使的脸庞,昭示着加百利向圣母玛利亚宣布她将孕育上帝之子的喜悦。《内殿》(2024)中,紫晶洞环抱着抹大拉的玛丽亚(耶稣的追随者之一)。这一形象出自于15世纪荷兰画家罗吉尔·凡·德尔·维登的绘画《圣母怜子图》(Pietà, 约1441年)。晶石龟裂的纹理蔓延到玛丽亚的脸上,地质的生命周期与人类的历史洪流在此交叠,激起隽永的悲悯。在克里斯·吴的作品中,久远的面容、姿态和风景从天然材料中浮现,如同遗迹上的图腾,闪耀着时间的莫测光晕。

 

与克里斯·吴的文艺复兴幻影相呼应的是蔡泽滨的绘画。他沿着超现实主义的脉络触达艺术史上的经典主题,同时展现了自己在当下作为一位画家的亲身体验。《编造的形象—鱼的魔法师(稿)》(2023)向罗马尼亚艺术家维克多·布劳纳(Victor Brauner, 1903 – 1966)和瑞士裔的德国籍画家保罗·克利(Paul Klee, 1897 – 1940)的作品中鱼的形象致敬,同时反映了蔡泽滨在其居住的海滨小城对“魔法师”这一历久弥新的主题的思考。《午夜困惑3(稿)》(2023)对无头骑士进行了轻松奇趣的重新诠释,而《疲倦的肖像(稿)》(2023)则描绘了一个被折叠的纸人夜晚回到家中,任由白蚁涌入窗内的疲惫。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所有人在面对如纸般脆弱的生命时感到无力的内心写照?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艺术家的个人与职业生活,也开启了当代画家与历史上伟大艺术家之间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