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威尼斯荣幸在威尼斯的新空间举办第二场展览“悬停”。此次群展由玛瑙(Manuela Lietti)策展,呈现13位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包括莫雷辛·阿拉亚里(Morehshin Allahyari)、伊凡娜·帕斯奇(Ivana Bašić)、陈丽同(Leelee Chan)、尼基·切里(Nicki Cherry)、莎拉·福克斯(Sarah Faux)、伊丽莎白·耶格(Elizabeth Jaeger)、埃米利亚诺·马吉(Emiliano Maggi)、露茜·迈克莱(Lucy McRae)、凯米·奥纳布勒(Kemi Onabulé)、欧阳凯丽(Catalina Ouyang)、布赖森·兰德(Bryson Rand)、玛塔·罗伯蒂(Marta Roberti)和卓永俊(Young-jun Tak)。其中多数艺术家为首次与胶囊合作。展览印证了画廊的愿景,即致力成为新锐艺术家的研究孵化器和展示平台,并作为一个开放空间,促进与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的互动协同。
展出的作品多数为最新委托创作,涵盖绘画、装置、视频、摄影和雕塑等媒介,思考当代生活的不确定性。
展览标题“悬停”意指受邀艺术家在既成与成为、完整与缺失、潜伏与显现之间的悬置状态。他们的创作从性别、身体和空间的视角出发,用新的线索去思考拥抱临界状态能够如何拓宽这些视角和我们所处的当下。展览所呈现的中间状态(in-betweenness)具有多样的形式,并非指向单一的综合议题,而是任由矛盾和偶然主宰事物的本质和关联,在周而复始的运动中循环往复。
展出的作品拒绝对事物作出绝对的论断。它们涉及个人身体、日常经历与直觉性(甚至神秘性)体验之间的界限,以及普世和个人领域虚幻的二元对立。无论从人类视角还是亚原子的维度来看,身体都不仅仅是一个容器,而是一层半渗透性的膜,能够扩张和改变,能够同时作为自我和他者而存在。
尼基·切里(Nicki Cherry)在作品《握》(Grip)和《欲望的阶段》(Desire Stages)中想象当人们接纳(而非抗拒)或显性或隐匿的肉身本能时会有何种结果。作品中的身体好似化石和矿物,在再生和腐坏、快乐和痛苦、渴望的满足和坠入欲壑的恐惧之间踌躇。
身体的削减和分解并不意味着它的彻底丧失,而恰恰标志着一个蕴含巨变潜能的时刻。伊凡娜·帕斯奇(Ivana Bašić)的作品《气动姿态II:绽放》(Pneumatic Positions II: Blossoming)以及莎拉·福克斯(Sarah Faux)的作品《近一点》(Closer)和《亮光与黑点》(Bright lights and black spots)的核心在于突破“完整性是个体本质的唯一决定因素”的这一观念,捕捉物质与精神、肉身与灵光之间的内在张力。
罅隙维度也可以通过身体与外界的互动方式来触达。这在凯米·奥纳布勒(Kemi Onabulé)、伊丽莎白·耶格(Elizabeth Jaeger)和布莱森·兰德(Bryson Rand)的创作中可见一斑。奥纳布勒的作品《爱的对象》(Object of Love)和《时间逃离着我》(Time Escapes Me)的主人公好似图腾中的人像,展现出其特有的生命体验——他们游离在归属和无依、孤独和羁绊、个体和集体之间,在孕育生命和母性身份等深刻经历中体味临界状态。耶格的作品《逃离》(Escape)刻画了空间、个人和情感之间的斡旋。这件陶瓷作品的观感是近乎图像化的,它描绘了一个并不存在但极富特色的地方,存在于真实与虚构、现实与模拟、内部与外部之间,充斥着情感上的悬念。兰德的黑白照片致敬了与酷儿摄影历史直接相关的人物、社群和空间。在兰德的镜头下,它们成为了影射之所,相遇之处,是定义上下的轴线。
展览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是作为转化力量的变形。在埃米利亚诺·马吉(Emiliano Maggi)和玛塔·罗伯蒂(Marta Roberti)的作品中,身体是元景观,是生命周期重要节点的盛大仪式。马吉和罗伯蒂着迷于事物(诸如人类和动植物之间)在形象和语意层面的杂交糅合,他们将观者缠绕在联想的链条中,历史、神话、传说和民间智慧在此和谐交织。
莫雷辛·阿拉亚里(Morehshin Allahyari)和卓永俊(Young-jun Tak)的作品中,矛盾作为一种中间状态,颠覆了传统的二元逻辑。在阿拉亚里的作品《月面丝绒碎片1》(Moon-Faced Velvet Fragments I)和《月面丝绒碎片2》(Moon-Faced Velvet Fragments 2)中,艺术家利用人工智能逆转了通过西方影响而渗入波斯社会的性别偏见。卓永俊的作品《爱你星期四干净的脚》(Love Your Clean Feet On Thursday)与雕塑《奇迹(孪生)》(Miracles (Twin))和《束缚(孪生)》(Chained (Twin))是视觉的双关语,唤起了超男性化和超女性化世界之间、神圣和世俗之间隐性的矛盾和显性的割裂。
材料与空间的不确定性是欧阳凯丽(Catalina Ouyang)和陈丽同(Leelee Chan)作品的核心主题。欧阳的《无题》(Untitled)和陈丽同的《蒙眼感知器(趴行宝石—青苔III)》(Blindfold Receptor (Crawling Jewel–Moss III))探寻形式是如何通过融合、修饰和适应的过程逐渐凝聚成一体。用凯瑟琳·马拉布(Catherine Malabou)的话来说,上述过程在“形式的可塑性”范畴内。这一概念可被视为一种求生手段。
露西·麦克雷(Lucy McRae)在作品《纤巧的心灵咒语》(Delicate Spells of Mind)中采用臆测的方式探索徘徊于维度之间的实体。在作品的场景中,她将身体刻画成一个原初的雏形,一个具有修复和愈合功能的机制,游移于不同的感知阶段。在这种游移中,仪式和形式构建了疗愈的场所,对话由此滋生。
本展览旨在呈现新的表达意识和觉知的方式,并非简单地将约定俗成的边界视为辩证的、有漏洞的或站不住脚的,而是接受悬而未决是生长过程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搁置不再仅仅是颓败或懒惰,而是潜在的内在发芽的空间,失败亦或将为决断奠定基础。不确定性本质上是一片臆测的地景,在此处人们可以竭力抵达那开放的、莫测的临界线。我们永远在悬停。
文:玛瑙(Manuela Lie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