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囊威尼斯荣幸推出中国多媒体艺术家冯晨(1986年生于武汉,现居杭州)的特别项目“律动”,呈现同名的场域特定装置。
冯晨在画廊花园小屋的二号项目空间呈现他标志性的场域特定声光装置《光的背面》和视频《无题》(2015)。通过控制百叶窗的开阖 ,艺术家将声音以肉眼可见的方式展现,创造了不同寻常的视听体验。在这个悬置而几近异域的房间中,声音塑造了空间,物质与非物质在此交叠,颠覆着感知的常识,唤起一种新的感官体验。进入空间的观者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作品之间相互触发的事实,由此进入一种新的时间和空间的逻辑。同步的节奏成为体验的核心。声音被赋予了触感,投影的视频画面有节奏地脉动,仿佛空间本身的心跳。从远处看花园小屋,犹如一个幻影,一个外星脉动体,近乎催眠般地明暗闪烁。光线的跳动成为作品的另一鲜活特质。
在本次特别项目之际,策展人玛瑙与艺术家进行了以下采访。
玛瑙 (以下简称M.L.): 可以介绍一下《光的背面》作品的创作来源吗?它和你的研究、你的其他创作有什么联系?
冯晨(以下简称F.C.): “光的背面”系列作品的初衷是我对光类型作品的一个尝试。当初制作《光的背面》(百叶窗)的同时,也做了《光的背面-色彩》。在《光的背面-色彩》里,展厅里的LED灯会发生微妙的闪烁。观众带上无线耳机,外界的声音被隔绝了。角落里的摄像头拍摄着展厅里的场景,并且画面被实时传输到几个显示屏上,不同的显示屏上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同一间展厅。但屏幕上的画面呈现的是扭曲的现实,因为我控制摄像机只拍摄到高速频闪灯泡熄灭的瞬间。现实中的展厅有闪烁的光线,而屏幕中的展厅是一直昏暗的。同时耳机里播放着音乐,对于观众来说这是一个调动多感官的体验。我觉得这两件作品有一些共同点,所以“光的背面”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了。这一系列和我很多其他作品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是我对于自然和人造光的探索。
M.L.: “光的背面”这个标题本身很有意思,有一种矛盾感。光和暗在这件作品里扮演了什么角色?
F.C.: 名字是想强调如何去观看光的影子,光不仅是光的本身,也会关注光亮制造出的其他东西。
M.L: 这件作品在不同的展览空间会有怎样的变化?你会根据展览环境去改变作品的哪些元素?
F.C.: 我很多作品都是场域特定的。在这件作品中,百叶窗需要安装在窗户上。由于每次展览的窗户大小不同,作品最终的尺寸也因此改变。百叶窗的开阖 是由声音来控制的,每个环境的声音都不一样。声音是塑造这件作品的一大元素。
M.L.: 这件作品和共同展出的《无题》有什么联系?
F.C.: 我的第一次胶囊个展就是搭配这两件作品在一起。《无题》视频里的声音和画面里镜头的对焦以及百叶窗的开阖是同步的,同样的声音触发着这些元素,控制着观众透过百叶窗看到的窗外风景,会有一些错乱感。
M.L.: 你提到了观众。对你来说观众扮演了什么角色?你会以观众的视角和体验为出发点来创作吗?
F.C.: 一开始不会设想观众的视角,一开始只是关注我的感受,我的视觉感受和体验是很个人的。但之后在一次次的展览中,观察积累了一些观众的反应。我的创作,无论是雕塑、声音还是碳纤维作品,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关注信号的交换。我的每次个展对我来说都像一个心理学实验。比如我在胶囊的第一次个展里呈现《光的背面》装置的时候,我把它想象成一个压力反应实验。这次在胶囊威尼斯的项目也是一样。百叶窗的开阖,以及与之同步的视频的声音是在观众意料之外的,可能会让人吓一跳。我一直在尝试触发某些感知,改变信息接收的方式,我也很喜欢观察人和机器互动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