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夫拉纳·利普:视界: Venice

2024年9月21日 - 12月15日

胶囊威尼斯荣幸开启秋季展览计划,在画廊的一号项目空间呈现梅夫拉纳·利普(Mevlana Lipp)的特别展览”视界”(Vista)。本次个展的灵感源自利普近期游历威尼斯的经历,延续了他长期以来对自然与人造、人类与花卉世界之糅合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展现了艺术家近期在色彩与构图上的最新探索。

 

梅夫拉纳·利普(1989年生于德国科隆,现居科隆)儿时生活在德国一个森林中的小镇。从那时起,自然对他而言就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想象中的“外部”的远方,而是切实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自身“内在”的一部分。自然回应的是个人生活诉求,而非美学选择。直到他进入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The Art Academy in Düsseldorf)学习(后于2015年毕业),利普才开始将自然,尤其是植物,融入他的创作,这后来成为了他的雕塑、绘画和动画创作的核心元素。

 

自古以来,植物一直是哲学家和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它们是自然的转喻,是解读生命的独特切入点。然而,它之所以被赋予这一核心角色,是因为其存在形式往往被粗暴地简化为生命最基本的要素,这使得植物被置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边界地带。这种地位尽管独特,但更多是被解读为一种临界状态。

 

亚里士多德关于植物世界的见解主导了西方思想数个世纪。在他的生物分类层级中,植物比无生命体、矿物和金属更高一层,但却低于其他生命体,几乎与它们不属同一类别。传统亚里士多德派学者认为这种层级划分也对应了生命活动的多少,如运动、感官体验和情感意识。越是低层的物质,生命活动越是匮乏,因此植物是比动物低阶的存在。很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植物仅仅是在延续生命——摄取营养、生长、繁殖。


如今,植物复杂的解剖构造和发达的感官系统在最前沿的植物学、哲学与工程学界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尽管利普清楚认知这一点,但他并未直接从这一角度探讨植物的可能性。相反,他选择了一个私人而亲密的视角。正如艺术家所言,植物吸引他的,正是它们返璞归真的生命形式:

 

“植物不会和彼此说话,只有触摸和感知。它们以本真的姿态存在着,生命和心理状态远比人类简单。当你在森林里散步,你会观察到万物如何自然交织,如何无所畏惧地互动共生。植物不用担心伤害彼此的感情,一切本就自有其位置。这是一种质朴的本能。”

 

在艺术家提炼本质的追求下,植物缓慢而坚定地在利普的作品中扎下了根。

 

作品中的植物和花卉虚构的成分大于现实的原型,并不是科学严谨的再现。尽管最初的灵感源自艺术家观察过或亲手培植过的植物,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植物的形象逐渐趋于抽象。以创作前期的草图为起点,艺术家对根茎、叶片等元素进行变形和重组,植物随即蜕变为介于抽象和具象之间的新物种。

 

在利普的创作中,花卉和植物被赋予了阴郁的超现实底色,成为人类及其广泛情感的象征,从恐惧到感官愉悦,从共情到顽皮戏谑。人类的行为受社会与文化的规范,作品中的植物则全然依从本能去彼此探索、触碰和交流,展现出一种不假思索、情不自禁、无拘无束的互动方式。

 

本次在威尼斯展出的最新系列作品标志着利普在形式与概念上的突破。作品的色调变得更加温暖,摒弃了以往的荧光蓝色与绿色,转而使用红色、橙色和紫色来丰富画面,呈现出一种新的色彩模式——虽仍有荧光感,却更加柔和。新作品中,围栏式条形图案与花卉植物交织在一起。这个元素来源于艺术家在威尼斯漫步时所见到的窗栏,线条富有几何感的同时不失感官张力,与花卉形成鲜明对比,又相互映衬。条形图案在画面里构建了“窗中窗”,对展览标题“视界”作出了视觉暗示。然而,新品给人观感最为强烈的变化是,窗栏的出现首次在利普的作品中明确了内与外的分隔,亦是理想生命形式与真实世界中的集体生存现状的割裂。现实中人类与植物的生命体验大相径庭,我们会感到失落不安和无所归依,植物或许是缓解这些情绪的一剂良药。

 

于利普而言,植物既象征着无尽的神秘,也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它们是疗愈艺术家忧郁心境的良方,是一个让人放下自我,与内心和解的避风港,更为我们理解世界和自身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它们并不通晓人类的语言或文法,却为何以为人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文:玛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