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绘画,孔令楠表示:“(我选择绘画)是因为我不喜欢不可控的东西。而我从小学习画画,一路从美院附中上到央美,所以它是我一种十分熟悉而且可以独立完成的事情。”执着于绘画的她,在早早举办过多场美术馆和画廊个展后,突然“消失”了一阵,直到这几年才开始带着她的创作慢慢回到大家的视线内。依旧是绘画,但不同于之前有着跳跃的荧光色彩的大尺幅作品,她近两年所创作的这些色彩温润、细腻的小幅油画,更符合她本人现在的精神和态度:向后撤一步,在绘画中实现自我的超越,以作为对现实世界“温和”的回应。
今年 2 月,在胶囊上海展出的孔令楠个展“牧鱼”则无疑是对此最为直观的写照。展览现场,20多件小巧精致的画作挂在画廊,星空、岛屿、山峦以及一系列以“煅造”、“溶解”、“混沌”命名的作品,可以被视为艺术家与自己内心的一次深层对话。
作为展出作品主要灵感来源的“炼金术”,在这里是一种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象征,而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则借由炼金术的过程与他的“自我到自性”这一心理学理论做了对应。以“牧鱼”为出发点,我们和孔令楠进行了连线采访,聊聊她与绘画的故事。
谈及为何会决定考美院附中,选择做艺术家的道路,孔令楠表示自己从小就很喜欢画画,虽然小的时候对艺术并没有太多清晰的概念,但却一心希望自己以后可以做一名艺术家。
到了初中的时候知道了有美院附中这样专门的学校可以读,她努力说服父母支持她考附中,尽管父亲一开始并不认可她所选择的道路,但最后还是表示了支持。
2007 年从中央美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毕业,孔令楠在从事设计相关的工作没多久之后便转回了绘画,这一令她从小就十分着迷的创作方式。在她早期展出的《四季》系列、《海滩》系列等作品中,跳跃缤纷的发光线条在深色画布背景上勾勒出了一些起伏的山峦、疏离的岛屿、姿态各异常常显得分外渺小的人类。
而这些画面往往采取的从高空俯视的角度,将人类活动的痕迹模糊在了自然环境之间。这也与孔令楠一向的世界观颇为吻合 —— 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远距离观察这个世界,对人类文明和意义本身提出质疑。
在2011年-2017 年这段时期,孔令楠作为艺术家的发展势头在旁人看来十分顺遂:几乎每年一次的美术馆或画廊个展,参加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项目……现在回头来看这段经历,孔令楠表示:“那会好多东西来得太快,各方面都有些过于顺利,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会有些稀里糊涂的。”
画画、做展览,这样的节奏维持了好几年后,孔令楠觉得当时的自己陷入了创作瓶颈,想要表达的东西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而尝试的过程也总是不顺利。身陷这样苦恼中的她,在2017年北京杨画廊的个展之后决定前往英国,进入切尔西艺术学院攻读纯艺硕士。孔令楠在英国的生活通常是在学校课程、看展览和朋友去听各类音乐会(离住处不远的伦敦南岸艺术中心是她最为常去的地点之一)以及埋头创作中度过的。
她现在依旧颇为怀念那段时光,尤其是能够独立工作,并且在学会了木工和翻模等技能之后,还可以自己做出展台和画框。
但尝试了雕塑、拍摄视频等其他方式后,她觉得自己“画不出画”的困境依旧没有解决。“直到 2020 年开始才慢慢找到现在的方向,有了’对劲的感觉’”,她在采访中告诉我们,“我觉得这是一个慢慢转化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我相信我所积累的不论是营养还是各种失败的尝试都是必须的。”
Section 01 一场接近内心的展览
孔令楠所说的“转化”,是从旁观者的位置逐渐转向有一个自己建立起来的、确信有意义的价值观,然后再去深入实践它。而从 2020 年重新找回了画画的感觉之后,这种“转化”在“牧鱼”那场展览中显影。
“这场展览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非常接近我的内心。这些画,其实对我来说有着很强的精神安慰的作用。”孔令楠谈及“牧鱼”时说到。
根据卡尔·荣格的理论:每个人出生都有一张蓝图,而人一生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成为自己真正应该成为的样子,即实现自我达到“自性”的状态。因此,他关注的是人在精神上的成长,并把这一过程与炼金术相对应。
因此,孔令楠的这一系列作品也围绕着炼金术的各个不同阶段和所呈现的表象所展开。
她解释说,炼金术伟大的工作这一过程是以火为媒介来创造物质的嬗变,当中的主要三个阶段是黑化、白化,红化,分别对应着“混沌”、“升华”和“哲人石”的状态。
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混沌》指的是未加修饰的、未被开发时,一个混沌不清的“自我”,但在其中可以看到明亮的点和一些不明显的线条(脉络),或许是可以成为人的心灵开始自我成长的起点。
到了下一步“煅造”的过程,两幅以此为名的画作都呈现出火焰燃烧般的画面感,但又有一些棕色线条穿梭其中。
在艺术家眼中,火焰中的线指的是人的理性精神,游弋在里面。煅造的过程也是象征着抛除掉对物质世界的依赖,以及摆脱一种基于物质的价值判断,从而去关照自己的内心。因为如果想要内心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要不断去反思,从既定的或是权威的控制中将自己解放。
接下去的画面,颜色开始变浅,由火的意象转向了水。在《溶解》这张作品中,相对于火所象征的转化物质的能力,水的精神含义则是清晰地指向了梦与潜意识。
因此,孔令楠在《溶解》里用蓝、黄、白等柔和的色彩组成了一幅如波光粼粼的水面般轻柔平静的画面,指的是在经历过人的心灵在经历过历炼后,学会去拥抱自己的潜意识,如何接近一个在经过了反思和挣扎后的自我。当然,穿插于画面上的丝丝缕缕也是此刻人的意识的反映。
在炼金术里,“溶解”之后还会有一个分离的步骤,意味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把一些“杂质“去掉后,重新构建一个自己内心的新的世界。而在新的世界之上,人的心灵便进入到了《发酵》这一步骤,进行自我实现的建造。
在这幅画中,孔令楠用上了多种色彩,组成了一个如同宇宙中星系的圆环,“那一步在炼金术里叫做’孔雀尾巴’,因为物质会呈现出很多种颜色”。她解释说。
这一系列象征着心灵成长的步骤,就与我们真实成长的经历相似,并非都是一气呵成式地完成,而是会经历一定的往复过程。在几经历炼之后,通过炼金术得到的物质升华凝固为《哲人石》,如同“自我实现”的“自性”开始在一片潜意识里慢慢显现,让人更进一步看清自我的所在。
而在谈及展览的标题“牧鱼”时,她表示,标题来自于一本与炼金术相关的书,名为《羊泉之书》,其中有15个图徽讲述了实体炼金和“内在炼金”的旅程。第一个图徽便是两条对着游的鱼位于画面中间,右边是城市,左边是森林。鱼在这里便是潜意识的担当,即人的潜在自性,而远处的森林和城市则象征着“未被开垦”的潜意识以及“规划好”的意识两部分。因此,标题中的“牧”作为动词,在此便代表着培养人的潜在自性,让其发展成长。
Section 02 从旁观者到内心世界的构造者
在采访中,孔令楠与我们分享了她近期在阅读的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所写的《艺术中的精神》一书,其中对于精神性的一段描述与其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从更广的角度来说,精神性意味着人的一般体验的广义超越。…… 人的广义超越,要求对世界、对历史以及对受世界和历史约定的自我有一个否定的尝试,进而,从这否定中,将无我的、广泛的爱的力量解放出来。……关键的一点是要理解,‘精神超越’并不只是指向一个高高在上的神,而是指自我的超越,精神超越的目标在于人自身。
这种摆脱权威(无论是人自身或是神)而获得的内心自由,是她一直想追求的事情。而在过去几年中的沉淀,也是去实现这种转化过程的一种主动选择。
她也有试图去思考自己之前的作品和现在作品的区别。“对于了解我作品的人而言,还是能够看出这些作品间的连贯性,都是关于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思考。以前的作品里,我的角色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从外部对世界、对于意义本身质疑。”孔令楠说,“但我现在做的,是转变为建立一个自己确信的、有意义的价值观,然后再去深入研究、实践它。”
个展中的很多作品,可以被看作是最接近于艺术家内心和真实生活的元素的共同体,其中既有象征心灵成长的炼金术的图像,也有一些描绘了她身边朋友的肖像,抽象的几何画面、特定的色彩,勾勒出了朋友们或自信直爽或风一般飘忽不定的不同个性。
Section 03 相对于艺术家,创作者的身份更为重要
由策展人、评论人申舶良撰写的一篇与展览“牧鱼”共同出现的文章,全然脱离了传统展览新闻稿的风格,以细腻、浓缩的文字描绘了孔令楠各幅画作的画面,就像是和她的创作并行出现的另一件作品。
“一层色彩干透,再上一层色彩,实如坚硬的框面,实如平柔的脂膏……”申舶良对孔令楠绘画中的颜色作了这样灵动的描述,画面的层次感细腻精准地跃然纸上。
绘画作为孔令楠最为熟悉的媒介,不仅是她可以寄托想法和情感的地方,而经过艺术家本人悉心雕琢的绘画更有一种匠人精神的存在。
“现在我觉得绘画,或是我喜欢的东西,是要经得起慢慢推敲、耐看的。好的作品不需要画面有很强烈,很打眼,反而是可以沉稳、安静一些,可以和人的情感产生微妙的连接。”她表示。
同样,作为艺术家的孔令楠似乎更看重其中的“创作者”的身份,无论是画家、写作者、舞蹈家也好,只要是创作,便可以构建起一个属于自己、能够拥有自由的国度。
而在这个深陷于各种不确定、不断追求刺激和消费的世界中,对于孔令楠而言,绘画又像是她的一种应对机制。尽管各人对艺术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她看来,艺术最终还是人的精神寄托,是可以超越时代而存在的。
在创作时,她一般会两三张画同时展开,花上挺长的周期完成作品。自诩比较宅的她在谈及现在的生活工作状态时说,“面对困境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方式,而每种方式都是必需的,都有存在的理由。”
她透露,目前在画的都是与自己一个很喜欢的诗人 Robert Lax 相关的。这位美国诗人在希腊靠近土耳其的那几个小岛上居住了20多年,过着僧侣般的简朴生活。孔令楠曾经去过他呆过10多年的帕特莫斯岛(Patmos),看看这位卸下了众多精神负担的隐士曾生活过的环境。
这样的心境,就像她在康定斯基的书中所读到的那样,“康定斯基的艺术中的精神超越,被弗洛伊德形容为一种’深海体验’,为个人提供健康的规避和自我陶冶,与身边的现实暂时绝缘,同时却与更大的现实融为一体…….让人保持一种纯真的自我…..”。
编辑:Elaine Tan
责编:邓凯蕾
©一条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