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tonoha|陈丽同:物件治疗师

Cristina SK, Cotonoha, 2018年10月14日

“处理和手作物件逐渐发展成我的兴趣和创作。” 身为古董商人之女的香港艺术家陈丽同一边说道,一边回想着记忆中父亲在古董店里修复物品和鉴定瓷器时的场景——碰触瓷器釉亮的表面、感觉物件的重量、或是透过放大镜仔细的观察釉彩。

 

从儿时经验不难看出艺术家如何建立起她对当代的及历史的美学上的认识。艺术家也提到:“如同考古学家那样保存历史、从文物理解古代文明、人文和社会,我以一种物件治疗师的方式利用被丢弃的物品来保留现代生活的形态。”

 

于美国求学时,陈丽同以绘画创作的形式开启了艺术之路。抽象构图、透明的层次堆叠和不同色块运用,由画面下彷佛透出了光晕。尔后,受到艺术家Jessica Stockholder和Judy Pfaff在装置作品上的启发,让她开始发展出对雕塑创作的兴趣。“‘空间拼贴’这样的概念,是一种介于画面及身体经验的实践,这让受专业绘画训练的我看见了更多的可能性。

 

她的第一件名为“引擎”的雕塑利用了灯和购买于家得宝的平面光板做为材料,罩上了塑胶挡风板和路边捡拾到的汽车零件。陈丽同被这些废弃物中不显眼的特质所吸引,“它们并没有任何的美感”她说。然而,当这些去功能性的物品成为作品的一部分时,它们在都市和自然之间中搭载了意义。艺术家更提到:“对这些材料的选择从来都不是完全具有意识性的,我希望让他们聚焦在自然与人类栖息(于城市)间所存在的神秘感。

 

陈丽同对空间绘画的方式不只是具知识性的,更是“具有颠覆性的方法”,她重新想像了这些物件的功能性以及其特质,探索一个介于抽象和具象间的完美平衡。“如果我面前没有任何物件,我无法空想出一个概念。”

 

旅居外国13年后,陈丽同于2015年回到了家乡香港,一个矗立着高楼、水泥建筑和排列着一片片闪亮窗户的城市。受过训练的双眼,准确的截取出周边环境的视觉意义,这个地方便成了她艺术感知中最重要的一环。这样的特质更是反映在其作品Absorber(吸收者)中。

Absorber(吸收者)这件作品展示于香港艺术圈备受重视的餐厅都爹利会馆中,在餐馆的牆面上,她于香港当地取用了数块油亮的沥青团块排列成圈,意指都市道路的材质特征和短暂性。这种流动性的材质一般会成为被丢弃的废料,却被赋予了一种高贵和流动的美感。

 

看着城市中光影的变化,艺术家把灯光延伸成为自己创作的一部分,她极具诗意的形容当雨落下后,从充满雾气的窗子看见霓虹灯如何被水气晕染成巨大的光影。“当你走在街上,你可以感受到这些时刻,我认为每个人都曾经历过; 只是感受到的事物不同。”陈丽同说道。因此,在她最近创作的作品“Reversed Conductor“中可以看出香港的城市景观和作品间的相互关系。

 

展出于香港新兴艺术与文化遗产中心--大馆当代艺术馆中的作品,Reversed Conductor由16件置于铁架上的工地用灯组成,如背景般的城市天际线与作品相映成趣。“这样的形式并不是我发明的”她说。在提起工地用灯如何竖立时她提到:这个形式常被当地工人採用。

不同于一般工地灯,陈丽同创作的灯投射出不同色调的绿光,用来和大馆中庭院子裡一颗从各处窗户都能看见的大树和一间视线可及的钢琴店的招牌做呼应。“这些光让我想起了唐代的古陶偶,当一切灰暗时,他们依然伫立欢迎来者。”

 

在使用废弃物创作的过程中,陈丽同发现了新的隐喻及叙事,成为一种过去和现在对物件思考的一种提问,并了解这些物件被赋予的价值后再检视其立足于现代文化中的地位。

与美感甚高的物件相较之下,废弃物也给了艺术家更多探索创新的可能。“对我来说使用美的东西并不有趣,我注重的并不是将过去的美感赋予当代性,而是开启身边物件的可能,并藉由此过程来进行对自己的了解。

 

陈丽同的雕塑提升了我们对日常物的意识和探查,更也许是儿时在古董店穿梭的经验让她对这些物件中错综複杂的美感更加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