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入口处的金属探测仪后,可以看到有11人簇拥在那里,他们面前举着平板电脑和手机,对着中间的问讯处前台和后面的拱顶拍照。在售票处一旁,有五个人挤在一起半蹲着,其中一个人摆弄着他的自拍杆。在询问处的另一边,一个六口之家各尽其职:四个人在通过安检后便开始打量四周;一个人则在排队等着领取录音导览;第六个人,一个躺在婴儿车里的小宝宝,则安静地等待着。就在他们边上,紧挨着一个穿着时髦的男人(显然是本地人)正举着手机打字,可能在给某个朋友发消息嘲讽这沉迷电子设备的一家。在展厅里,情况更加混乱--三个伙伴在亚述浮雕间跳跃,第四个人正试图抓拍下他们跳起的瞬间;在丹铎神庙周围休息的游客们正沉浸在他们的手机里,忽略了身旁的古迹; 其它在游荡的博物馆访客们,也低着头对着自己的电子设备,他们的身影怪异地与周围隐约可见的古典无头的雕塑相重合。这些并非最近的某个周六在大都会里的场景--虽然也有可能--它们实际上是黄海欣在美华艺术协会(Chinese American Art Council)的展览 A Museum Show上展出的油画与绘画中的细节。
黄海欣的早期作品 (其中一件曾在我三年前策划的展览中呈现)通常以错综复杂的家庭场景为主题,但是她最近的系列着重于公共机构中的人群百态。在这些油画中,怪异的人物形态有着不可思议的角度,同时渲染着不自然的色调,就像Jules de Balincourtand和 Peter Saul风格的荒诞混合体。在她的画作中,10英尺宽的"The MET"(2014)和7.5英尺宽的"The MET #2"(2016),更是运用了讽刺的手法重现了喜剧《威利在哪里》以及Hillary Harkness画作里的场景,画面中熙攘的人群合奏出交响乐般的共鸣。画中过剩的小细节恰到好处地补充了作品主题本身缺乏的那种身临其境的观感。
与此同时,A Museum Show的油画作品中有两副意外地捕捉了清宁的片刻 -- 或者说完全是空无一人的博物馆的清静。一组较小的油画描绘了成列着希腊花瓶的玻璃柜,或是摆放着大理石半身像的基座。在另一幅画中,一位年长女性茫然地盯着一件文物--看起来就像活脱脱地从Cindy Sherman的 faux portraits of society women系列中走出来的人物。此次展览的核心作品《China Wing》(2016)与黄海欣的绘画精神或者说比较躁动的早期作品更为相近。电影般的场面中12个人物在成列历史文物的玻璃柜前张牙舞爪,每个人都露出岳敏君画作中面具般的笑容,并且(除了有两个人以外)都手持着电子设备。这就是所谓的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对撞出的讽刺意味,和你指望在纽约客封面上看到的那种令人感叹"这太对了!"的插画。不过,此次展览最让人惊艳的作品并没有描绘任何身板笔直的参观者或社交名媛;可以看到MoMA(2016)展现的是在博物馆衣物寄存处长龙般的队伍,以及大量挂在衣架上尚未取走的衣物。令人愉快的对称性构图展现出了画家黄海欣对粉色、蓝色以及黑色的熟练运用,同时也打造了这样一场具有她个人风格的展览。
这些幽默的,忧郁并且癫狂的景象塑造出的博物馆场景不仅仅是一个用来展示文物的场所,也是一个人们展示自己的场所。包括博物馆本身--展馆的保安,礼品商店,衣帽寄存处,展示底座,地砖,装饰的花丛以及种种--也可以同展品一样吸引人。黄海欣对这类素材的理解同时融合了漫画家与人类学家的感知。在A Museum Show的油画与绘画作品中,博物馆亦是一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