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系统的持续分化,以及艺术博览会在高度两极化的艺术世界中如何起到催化作用”,这样的议题曾在去年年底被热烈讨论,事实上,该议题多年来也被反复提出,并持续在国际环境中讨论发酵。几家被选出具有威望的机构成了大家追随的焦点,而另一方面,众多的“小”艺术空间则为了求生而极力奋斗着。今天,艺术博览会成了这两者的共处平台,在此场域,它们共享着一样的资源和曝光率。
假使仅从博览会和画廊的角度出发,去审视并由此产生了多重的效应,那么这个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似乎就被遗漏在外 -- 一个最基本也必不可缺少的要素,同时是这次对话的原因 -- 即,艺术家的视角。艺术家如何看待艺术博览会?他们如何与艺术博览会产生连结?艺术博览会对艺术家来说能否被视为一个具创造性和有效性的时刻,而不仅仅是商业化的艺术行为?
胶囊上海邀请了艺术家黄海欣(1984年生于台湾,目前工作并居住于纽约)来分享她自己对该现象的看法,彷佛隐匿的形体在展会中随意走动,黄海欣一路采撷发生于其中的人、事、物并以多媒体器材进行绘制。这些绘画将会背投影在画廊展位入口处的电视萤幕上,她也将不时的回到展位,在会展期间以Ipad对实时场景进行绘制,慢慢描绘出2019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这系列的数位绘画也会搭配几幅油画作品及一件大型纸上铅笔绘画(巴塞尔艺术展 2019, 193.2 x 488 cm)。无论是艺术家亲临现场的采样,还是来源于网络的照片信息都完整的呈现巴塞尔艺术展的样貌。
通过捕捉并编排稍纵即逝的瞬间,艺术家将博览会的整体形象,形塑成一幅生动的画卷:一个充斥着观察与被观察两种状态的社交场合,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艺术博览会是呈现艺术本体的场所,更是让观众能展现自我之处。黄海欣细腻入微的呈现幽默、讽刺又巧妙的作品,以自己的美感将平凡的事物化为不凡。如此,她启发观者对威权和标准化的眼光发起疑问。